近80年來,宜家家具(IKEA)一直在向人們銷售其獨特品牌的家居用品,並成為最知名的零售品牌之一。但是為了延續企業生命,從三年前,IKEA聘請了曾經在谷歌、三星和德州儀器工作的Barbara Martin Coppola來指導公司進行數位化轉型,並幫助其進入下一個歷史時代。
歷經三年之後,IKEA的電子商務水準提高了大約兩倍之多,並將零售商店轉變為履行中心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,貨物流需要改變,供應機制需要改變,商店的平面圖也需要改變。
畢竟,電子商務是採用一天24小時的營業,但傳統商店卻不是,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在一個空間內以兩種速度營運。貨物可以從商店或不同的配送中心進行運送,並透過演算法幫助其確定貨物的來源。IKEA也正在迅速擴展數據和分析,並改變它們在決策方式。
現在隨著COVID-19大流行以及大約75%的IKEA商店關閉,人們快速轉向線上購物,也迫使IKEA轉向數位解決方案,並加大力度加快佈局。通常這一轉變是需要數年或數月的時間,但是它們在幾天和幾週內就完成。這突顯了數位轉型的重要性。
此外,數位轉型本身並不是目標,因為它不僅僅是技術,也必須改變我們的業務模式。因此,IKEA正在探索向客戶提供潛在性的新優惠、向客戶提供優惠的新方法以及經營業務的新方法。為了取得成功,數位化需要融入IKEA的方方面面。大體來說,數位化是一種工作、決策和管理公司的方式。
這一數位轉型的過程,並非有一種指引,而是根據客戶的需求,不斷動態的進行調整。因此,現今這個過程只是冰山一角而已。在冰山的頂端,其必須根據客戶的需求和適應而改變。在表面之下,IKEA正在對業務和營運模式進行巨大的改變,而且這一變化比起人們從表面上看到的,還要大得許多。
舉個例子:IKEA正在以數位和實體商店雙向方式改進與客戶互動模式,並將兩者聯繫起來。例如:客戶可以在ikea.com上,開始規劃新廚房,然後再到商店或透過遠程客戶服務中心會面,進而達到解決客戶需求的目的。
根據IKEA內部資料顯示,其電子商務在3年內,從整體占營收7%上升到31%。這表示IKEA在不改變企業DNA之下,透過數據分析、提高速度、並對所有決策進行分析的方式,讓其進入數位轉型的前鋒,也將成為所有企業的借鏡。
參考資料:
https://iknow.stpi.narl.org.tw/Post/Read.aspx?PostID=17919
宜家的優勢在於原始用戶的積累和品牌度的構建,這也是其上線兩日關注便超47萬的原因。但宜家的電商步伐已經遲了十年之久,十年,足夠它的競爭對手在電商領域站穩腳跟,如全友家居天貓旗艦店粉絲便已超過300萬。雖說線上家居市場行業集中度較低,目前仍沒有一個品牌建立絕對領先優勢,但在電商流量紅利逐漸消失,獲客成本提高下,宜家要在線上建立壁壘,就要改變以往的「佛系宣傳」態度。
宜家每年會向會員寄出產品目錄冊《家居指南》,這依然是宜家如今最主要的營銷方式,與不少入華的國際品牌招攬流量明星代言,挖掘潛在客戶的營銷格格不入。如今入駐天貓後,除了藉助阿里的力量宣推外,聯合KOL力量對宜家而言也是必要的。春節期間,尚品宅配聯合家居界KOL阿爽線上直播5小時,歐派開啟了多輪線上直播,訂單皆突破1萬單,可見KOL的獲客效率及轉化率之高。
參考資料:https://kknews.cc/zh-tw/tech/zr43goq.html
科技賦能,讓電商和門市體驗都加值
「我們已在 3 年內,將電子商務水準提高到大約 3 倍。我們改造旗下商店,讓商店也能發揮訂單履行中心(fulfilment center)的功能。」IKEA 數位長柯波拉(Barbara Martin Coppola)接受《哈佛商業評論》採訪時表示。
柯波拉表示,為達成這項目標,IKEA 不能像過去一樣只專注實體體驗,現在更需要以顧客為中心,用數位工具滿足消費者的需求;也必須改變物流與供應機制,就連商店的規劃也和過去大不相同。「對於顧客旅程的每一個環節都得納入考量,以達到線上線下無縫隙的顧客體驗。」她說。
其中,IKEA 運用實境技術,讓電商購物不只是滑滑網頁,而是可以體驗家具擺設的效果。 IKEA 推出結合 AR 科技的 App 「IKEA Place」,讓使用者可以透過相機功能,將心儀的家具投射到所處空間中,確認擺放效果,提高購買意願也提升顧客體驗。
IKEA 電子商務網站:https://www.ikea.com.tw/zh?ref=gwp-start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